首页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枣核教案通用5篇

枣核教案集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核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枣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 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b、“劈头就问(第3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七节)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d、“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对比显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1、在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 (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枣核教案 篇2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教案 篇3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思量再三,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设置情境,深有感触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而《枣核》这篇文章表现的则是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情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应是本堂课解决的重点。教学方法:通过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国、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教学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诗,听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谁写的什么诗?(余光中,<乡愁>)这首诗和我们即将学习的萧乾先生的课文《枣核》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枣核,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枣核 萧乾)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吴晓东)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访美前夜,昔日同窗托我带枣核给她,当她见到枣核后,向我诉说了她的思乡之苦。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对枣核的喜爱之情等等

三.研析课文:

1.你从哪里看出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①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带枣核。(再三什么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为什么要再三托付?怕我忘了带枣核这回事,可以看出同窗的什么心情?对枣核的重视。②到了美国,同窗殷切地问我有没有带枣核?(“殷切”什么意思?深厚而迫切。对枣核的期待之强烈)小结:对同窗的托和问,作者很好奇,你们好奇吗?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枣核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设置悬念(板书)③当我拿出枣核,同窗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动作。用手掌承着东西。换成“放”,你觉得表达效果一样吗?托,郑重。放,有随意放置的意思。用“托”,可看出同窗对枣核的珍重,珍视。又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枣核在同窗的心中,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玛瑙。小结:此时,作者解开疑惑了吗?没有。我们只读到这里的话,心中可能也百思不得其解吧。现在,不但没有解开疑惑,心中的不解反而加深了,这样描写枣核,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设置悬念,这里是:加深悬念。(板书:加深悬念)④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现在,大家知道同窗为什么非要带枣核了吧?解开悬念。(板书:解开悬念)现在请思考并讨论:同窗为什么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呢?“老”,总是,经常。如,陈志栋的作业老不按时上交。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就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明确:1)可能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生活:她在这颗枣树下,和小伙伴们唱过歌,跳过舞。玩过游戏等等。2)是她美好少女时代生活的见证。她在这里,度过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在枣树下,哭过,笑过。伤心过,开怀过等等。3)是她在故乡美好生活的见证,这颗老枣树给了她太多的快乐和回忆。当你有一天离开上海独自到了别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你会想上海的什么东西呢?学生自由发言,更深地体会枣核对同窗的特殊意义,教案《枣核 教案》。

2.布置后花园。有关后花园的描写。①回到家,劈头问我,花园有否有家乡的味道?②心上总感觉缺点什么。思考:明确:缺少的是身在异乡所领略不到的那种乡情,同学相聚的快乐,缺少的是在故土的亲切感,厚实感……③认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切什么意思?急切,迫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④营造“北海”: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抒发了对故土的热爱,思乡情感。⑤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光

3.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精心布置的一切,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1节.全班齐读。强调“没有一个”和“我们”。读出情感。这是由枣核而生发的议论,我们可称之为“议枣核”。深化主题。四.小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讲完了。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命题呢?

1.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题目啊。如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厂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明确:①从结构上看:它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载体家乡的那棵枣树留给她太多太多的回忆,院里的那颗枣树对她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她童年、少女时代美好时光的见证。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回忆,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情感的东西,看到它,就会想起上海的点点滴滴。

2.作者用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方法上叫“借物抒情”。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学着运用这一方法,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作业:拿出我们发下去的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两者主要有何异同点:(可留作业)同:内容:主题相同。思乡。方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主题: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枣核异:《乡愁》用四个事物(意象)表现主题《枣核》主要用一个事物表现主题。

板书:

1.要枣核设置悬念叙事线索枣核

2.见枣核加深悬念恋乡

3.说枣核解开悬念思乡

4.议枣核深化主题情感载体借物抒情教学反思

一) 组内评价: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现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乡愁》导入课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3.能够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品味情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4.不足之处,在课文的把握上,思路不太清晰。教学环节的两个重点的设置不合理,过渡衔接不顺畅,对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统一,误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

二) 自我反思:课堂提问与教师导向对于本堂课,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备得是详案。但上下来,自己也觉得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点:首先,平时课堂训练问题要明确,起到路标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地预习。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第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于是便有学生站起来,把课文很详尽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们简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这说明,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在平时课堂训练中,我强调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如果,我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机械地复述课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给了他们思维上的一个路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前后要一致,方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本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本文的总结了。我提了最后一个大的问题,本文有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思乡恋乡情感的句子?本来就样就足够了,指向也很明确,可是,当看到学生没有及时的反应,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没有具体的表现?学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后,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但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让学生回答最后一节,议论部分。它是本文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还好,有同学最后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势进行了全文的总结。今后教学时应当引以为戒。再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很重要。原来我自己预设了一个教学过程,师傅江春玲说,如果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先提到了后面的内容,我也就顺手推舟,把后面的内容提到了前面来上,这样一来,把本属于课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当时设置的问题是:同窗的经济条件在文中看来,非常地优越,想看枣树,随时可以开车去看,但她为什么偏偏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是个挑战,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并不起眼,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当作重点来预习。

由于这个问题导向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过了三、四分钟,便有学生开始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达也很流畅。但再回到同窗后花院有关思乡部分的描写语句时,过渡时就不太顺畅了。而且,课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冲淡了。以上仅是个人见解,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枣核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 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 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 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 课外作业

1 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 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