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林海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海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 chà ,也不能读成 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 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⑴ 分析字形结构。
⑵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⑴ 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⑵ 岭的样子。
⑶ 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⑷ 林就像大海一样。
⑸ 花多而美。
⑹ 木材用途广泛。
⑺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⑴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⑵ 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⑴ 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⑴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⑶ 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林海》是小学北京课改版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秀丽山河,《林海》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通过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如诗如画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教学时应循着作者的情感脉络,引领学生在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情感为主线,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三、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结构,理解了课文的第一段的内容,对“林海”有了初步的理解。
2、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找词找句、朗读,体会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而可以以课文为本,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虽然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为了激发学生对林海以及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还需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3、比较《林海》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4、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中悟情、读中表情,体会“林海”的含义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和比较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从而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导入: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当时正是建国初期 ,全国人民都处在抗战胜利,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中,而国家建设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一批作家四处走访,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丽,老舍先生被亲切、舒服的大兴安岭深深吸引了,写下了《林海》这篇散文。
(二)、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1、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既然是描写大兴安岭的,为什么叫《林海》?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它们和海有什么关系?
先来说说大海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大兴安岭哪里像海?
2、岭像海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请同学默读课文,对能表现岭多、温柔的句子,进行画批。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请同学们读这个句子。说说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多)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说明样式多。
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从这我们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温柔。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展示学生作品)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云横秦岭”的意思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 这些都说明秦岭是很险的。
兴安岭却和秦岭是相反的(展示学生作品),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3、林像海
(“绿而像海”。)
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目之所及”的意思是什么?
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你能把它变成肯定句吗
“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比较它们的区别。
感情就变得平淡。
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一读。
4、花像海
“花”的特点是什么
“多” “美丽”。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兴安岭比作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写出了它的美丽。
5、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这些都说明大兴安岭不仅风景美,而且物产丰富,为祖国的建设服务。正是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
(三)、巩固练习:
正是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四)、拓展延伸:
我们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默读课文,说一说它与《林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都是在描写兴安岭
不同点:顺序
结构
(五)、激情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是美丽的,也知道了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还有-------我们的祖国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山河,请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歌颂祖国河山的课文。
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们的祖国有( )的大兴安岭,
有( )的( ),
有( )的( ),
还有——
祖国, ( )。
我们的祖国是这样的美丽和富饶,我们应该努力的保护和捍卫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请你自选祖国的一处景观,进行描写。
2、推荐书目
草原
渔场
农产
风景区
工业基地
(放在群邮箱里,请你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