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4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教学设计方案 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现代格律诗的节奏韵律。(重点)

2、了解诗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重点)

3、理解诗中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难点)

【预习案】(提前预习我最棒)

1.走近作者

郭沫若,原名________ ,郭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 》 《星空》 ,话剧《 》等。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 陈列( ) 珍奇( )

闲游( ) 灯笼( ) 不甚( )

【探究案】

一、 整体感知

探究1. (朗读大比拼,看看谁最棒)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的流畅。读出停顿和重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

通过朗读体会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品析

探究1:小组讨论学习诗歌第一、二小节。

(1)“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小节

(1)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2)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再走。”一般说来,流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何用了“朵”呢?

(3)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有何不同?

(4)通过以上分析,再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完成下列句子。

例句: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它,他已经跑了。

月光照在地上,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笼中的小鹦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1.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缥( )_______ 隔( )_______ 笼( )_______ 郎( )_______

骠( )_______ 膈( )_______ 茏( )_______ 朗( )_______

2.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 B.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C.天上的∕明星∕现了 D.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4.《天上的街市》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布置作业】

熟练并有感情的背诵《天上的街市》 课本“探究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二、课文分析: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教学设计方案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6、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揭示网站)(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4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间:5课时

课前准备: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1.自由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2.练习背诵。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四课时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二、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