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ēn fù còu jìn wén ɡǎo wèi wèn
máizànɡ chóuchú zhěntou xùnzhí
二、一锤定音(在黑体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拟定( nì nǐ ) 长子(chánɡ zhǎnɡ )
朝鲜(xiān xiǎn )流露( lù lòu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鉴( )仰( )眷( )遗( )
签( )抑( )誊( )遣( )
四、单线联系(词语连线)。
工作 黯然 打消 请求
心情 紧锁 奔赴 悲痛
目光 一致 表示 危险
红旗 整齐 强忍 意愿
掌声 翻滚 遵照 感情
动作 悲痛 表达 前线
步伐 雷动 冒着 想法
眉头 繁忙 答应 慰问
五、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牺牲 殉职
1、他为抢救落水的儿童光荣( )。
2、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他不幸以身( )。
陆续 连续
1、快上课了,大家( )走进教室。
2、( )发生的几起事故,我们敲响了警钟。
六、活学活用(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1、他____________,好像思考着一个难题。
2、我___________地说:“宿鸭湖的风光真美!”
3、蚊子____________,我浑身都是大小的疙瘩。
4、他把我送他的礼物______________地退了回来。
5、遇到伤心事,要学会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词语点将(按照意思些词语)。
1、因公务而牺牲。 ( )
2、犹豫不决。 ( )
3、有难以割舍的依恋留恋之情。 ( )
4、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 )
5、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 )
6、用表情、动作等表示意思。 ( )
八、臭味相投(写近义词)。
踌躇( )悲痛( )殉职( )
意愿( )分明( )打消( )
九、要点扫描(课文回放)。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是讲毛泽东的爱子_________在_________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______________的心情和___________ 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感情,超人的胸怀。
2、摘录文中描写毛泽东丧子之痛的语句,体会为人的胸怀。
(1)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a岸英奔赴朝鲜时,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c朝鲜战场上我们又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d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的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繁忙( ) 尊重( )
踌躇( ) 醒目( )
2、写出你知道的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
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文中标有字母编号的句子各属于对人物的哪一方面的描写。
a_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由人物的表现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毛主席内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清代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篇课文中,“忠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课文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想象一下,毛主席他老人家这一个夜晚是怎么度过的?把你的猜想写下来。
(二)“不能搞特殊”
1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1940年8月出生在陕北延安。当时[ ]正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毛泽东[ ]坚持把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毛泽东[ ]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女儿,[ ]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女儿的要求。
2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极端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饭,李讷看到大家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她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严格严厉 严肃)地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 ]听爸爸的话,你将来[ ]一定是个好孩子。”
3当时,李讷只有7岁,还是个小孩子,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泽东的(严格严厉 严肃)要求下,小李讷没有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 艰难 艰辛)生活的考验。
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党和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不但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 ]在乘车这样的日常小事上,毛泽东[ ]从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
5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 ]星期六[ ]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从不乘小卧车。正[ ]如此,[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泽东觉察后,(严格严厉 严肃)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泽东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 “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1、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正确的词语。
2、在[ ]内选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即使……也……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尽管……还是…… 只要……就……
3、短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把它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主要写了那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之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智能拓展。
★日积月累:
1、表现人物悲痛心情的四字词语,我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喃喃细语”含叠字的词语,我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实践:
课外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同学之间相互介绍阅读的收获,或进行读书方法的交流。
描写人间美好情感的词语
相濡以沫举按齐眉 相敬如宾 彩衣娱亲 骨肉至亲
寸草春晖天伦之乐 骨肉相连 舐犊情深 情同手足
刎颈之交两肋插刀 同甘共苦 生死与共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 琴瑟之好 含情脉脉 如手如足
如胶似漆深情厚谊 义结金兰 血浓于水 相见恨晚
相濡以沫志同道合 天长地久 海誓山盟 贫贱之交
肝脑涂地比翼双飞 水乳交融 鱼水深情 心心相印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⑶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⑷ 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⑹ 岸英奔赴朝鲜时,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⑺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感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
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本节课中,我以理解诗句在课文中的含义来学习课文。由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为铺垫,了解诗句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行动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含的丧子之痛;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练笔表达,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诗句蕴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感悟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超人胸怀。
本课教学主要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
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本文,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播放课文情景朗读,创设悲痛氛围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毛岸英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还介绍了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让学生对伟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有了具体的认识。接着,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了与课文吻合的各种情景同时伴有深情并茂的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在听完朗读后无不为之感动,个个情不自禁,泪眼模糊。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二,抓住重点语段,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课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教学时,文本中两处让我读着读着就哽咽了,一处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一天不说一句话,一天不出门,一天不吃一口饭……”我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替毛主席难过、极度悲痛。学生很懂事,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另一处是“毛主席仰望天花板,强忍者悲痛,用黯然的目光看着……”从这儿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失去爱子的万分悲痛。但最后还是签字,让儿子的遗体就留在朝鲜。这里表现出了毛主席真不愧是伟人的风范及博大的胸怀。学生先抓住重点字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等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带着感情朗读,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真切感受到主席内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楚。特别是主席面对彭老总和金日成首相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进行抉择时,主席一时难做判断,他渴望见儿子最后一面,可他此时又想到了和毛岸英烈士一样牺牲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他们的父母也一样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战争嘛,毕竟要死人的。”,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更能体现出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父亲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作为一名领袖人物所具备的开阔胸怀。
三、畅谈感受,升华人物情怀
毛主席尽管很渴望见儿子的最后一面,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留在朝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文章主题的高潮和升华,在理解和诵读这十四个字的诗句后,让学生想象主席夜晚泪湿枕巾的情感波澜,再现了毛泽东具有的普通人的情感和一代伟人宽广的胸襟,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设计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写一写想对主席说的话,畅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自主理解了文本,感受到毛主席的博大无私,又活化了毛主席在他们心中的伟大形象。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毛泽东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借助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
文中写了毛泽东收到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知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痛苦心情,面对彭德怀和金日成两人对毛岸英遗体处理的不同要求,毛泽东处于艰难抉择的境地。此时,我适时插入说话练习,让学生研读文本,进行练习。“作为父亲,毛岸英是为国捐躯的第六个亲人,毛主席多么想(儿子能活着回来),多么想(再见他一面);可是,毛岸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作为主席,他不能(运回来),不能(特殊化)。毛泽东有着(常人的情感),更有(伟人风范)!”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通,充分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衷地发出赞叹: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这次借助说话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顾全大局,无私、宽阔的胸襟。
2、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也不知道,如何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教学导入环节,我截取电影《上甘岭》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情感与此产生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3、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了课,看看自己上课视频,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学习第8自然段时,学生难以体会到毛主席悲痛的心情。此时我只是一味强调朗读理解,没有让学生把课下搜集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成长起来的,了解他和毛主席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痛失爱子,毛泽东感到震惊,感到万分悲痛。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要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且从文中学习,抓住毛泽东动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来体会毛主席强忍内心痛苦,强忍内心对岸英的思念,艰难做出抉择。
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现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表露,课下不妨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我觉得在这块的处理比较好,首先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前面已经有了读的基础,初步感受到了主席的情感,再理出这些句群,体会作者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我还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内运用作者的方法来写一写主席在这天晚上的一系列表现。
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一、课中播放《英雄儿女》,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英勇气概。
二、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三、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课上要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然后写下感受,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情感变化。并且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作文教学更具实效性。
四、毛主席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失去了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是需要极大的意志力的。毛主席他却毅然决然地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作为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身为伟人的博大胸怀,使我们肃然起敬。
对于自己上的一课,收获很大,具体的有两点体会:
1、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比如:我在课堂上通过出示地图和简练的讲解,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毛岸英的照片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在场的师生走京乐主席的内心世界,被主席博大无私的胸怀所感染,有的老师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现场充满了凝重的气氛,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本课,我要由衷地感谢去进修校宋香莲老师和魏玲老师给我很多帮助,尤其是魏玲老师深入课堂,作具体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nǐ dàng
( ) xūn jiàn
( ) xùn zhí
( ) bēn fù
( )chóu chú
( ) àn rán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8分)
近义词:
悲痛──( ) 眷恋──( ) 安慰──( ) 意愿──( )
反义词:
尊重──( ) 踌躇──( ) 危险──( ) 繁忙──( )
三、词语巧搭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0分)
简朴的( ) 人民的( ) 心中的( ) 无限的( )
儿子的( ) 打湿的( ) 黯然的( ) 醒目的( )
紧锁的( ) 奔赴( )
四、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连起来(16分)
1、岸英是我的儿子。
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儿子死了,我很悲痛。
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0分)
1、慌乱中未能劝告他,致使被敌人的汽油弹击中。( )
2、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
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
4、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选择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 )( 14分)
a、当然 可是 总是 是 也是
b、自然 然而 还是 是 又是
c、必然 可是 总是 是 还是
“我的儿子死了,我( )很悲痛,( ),战争嘛,( ) 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 )我的儿子,( )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七、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22分)
1、课文中的电文叙述岸英牺牲的经过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的心里十分地悲痛。刻画人物外在神态的句子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语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14分)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1、这段文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变化过程。
2、句中“一瞬间”的意思是___________。“下意识”的思想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签字的一瞬间”—“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表达了主席对岸英的__
__和_____。句中的两个设问句,“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
的不能相见了?”生动地刻画出人物_________的变化,分别表现
出: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席最终在电报文稿上
写这句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一行醒目的大字是在___________的情况
下写的,表达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格。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由于学生在本组前两课中都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遗憾在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
教学情景:
师:(小结过渡)大家抓住文中对主席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再现画面,想象情景,体悟到主席痛失爱子后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请将你的感受、情意融入其中,自由练读。
生:(动情练读)交流朗读。
师:主席的悲痛眷恋真是历历在目。
师:不过学到这里,我就有些不明白了,虽然主席作为父亲他是如此悲痛,但身为主席,他又是如此明了如此明白,不该让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并且做出了决定。
师:为什么文章还要花大量笔墨反复描写主席的踌躇?
(出示课件中学生交流谈到的相关句子)
生:他不愿意相信岸英已经死了。
生:不敢相信连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
生:心里有多么悲伤痛苦,作出决定就有多难!
师:噢,原来如此!
师:(引读)难怪主席黯然——(生读略)难怪第二天早上——(生读略)
师:那主席最终作出的抉择是什么?
生:(齐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主席无私奉献。
生:不搞特殊化。
生:主席实在是太伟大了!
师: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劳苦大众;还奉献了除岸英之外的另外五位亲人,他们是(……略);而今,他还要奉献自己最心爱、最器重的儿子;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还要奉献一位慈父强烈而深沉的父爱……
师:就让青山处处埋忠骨,不须马革裹尸还!为什么文中要用“何须”?你能读出比“不须”更多一点点的意思吗?
生:伟人的胸怀。
生:举重若轻的伟人风采。
师: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气度。
师:(出示岸英在朝鲜的墓碑及墓志铭课件)我们的岸英就这样“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静静地躺在千里之外的朝鲜,躺在异国他乡的墓园……
生:(含着热泪或已泪流满面)
师:(哽咽)至此,我们对主席和岸英真的是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生:(自发鼓掌)
师:千言万语行文至此,戛然收笔,只留下那样一句令人唏嘘不已——
齐读最后一句:
生: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那是怎样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啊?
生:拿出相册,翻看照片……
生:回忆曾经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在避暑山庄……
生:想起岸英的妈妈……
师:那就还原那个的夜晚吧!(学生课后练笔)
师:(总结单元)这个单元的系列课文学习已经结束,在这过程中,你通过哪些方式已经了解或准备去了解毛泽东?
生:书上的《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这些诗词让我领略了毛泽东才华横溢的一面。
生:还有《沁园春。雪》……
教学反思:
这是多年来最让人内心百感交集的一段教学时光。在跟孩子一起走近毛泽东、在自己大量接触关于主席的信息资料后、在阅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在对中外历史持续兴趣的了解后,不只是哪个夜晚,读着他跟儿女耳鬓厮磨的情景、读着他那逝去的五位亲人,泪水,真的就终于按捺不住,一涌而出!回忆儿时的主席像章、主席语录,遥遥的他这次真的近了近了……不要让学生学一个高高在上的毛泽东,这是那些天里盘旋在脑海里的念头。资料的广泛收集太重要了,从国共合作、长征、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到图片、邮票、毛主席语录像章、电视视频、电影故事、小说。此外,分类梳理:毛泽东自己的作品(诗、词、书法)、侍卫所写、女儿的撰文、外国名人的评价、后人的评说等。《沁园春。雪》的赏析后,学生眼里晶晶亮亮闪烁的热情、敬仰也激荡着我。伟人的胸怀凡人的情怀岂止如此?
教学本文时,我跟学生的情绪应该是积累到最高潮,所以那天,有努力克制仍旧意外的情不自禁;有学生畅谈心中的毛泽东的滔滔不绝。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 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1.出示*少年时所作的诗: ▲幻灯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
提名说——学成名,
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
3、*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激qing导入。
1、导入
今天,老师讲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为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2、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4、文章指谁的忠骨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可以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同伴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桌读错的地方。
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展示汇报。
⑴师抽读生字。
a、学生开火车读,全班跟读。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勋鉴。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⑵检查课文朗读。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a、学生回答。
b、师板书:爱子殉职传噩耗,主席 踌躇满怀痛抉择
c、理解殉职 踌躇
(三)品读课文
过渡: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会流露出他情感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反映毛主席情感世界的语句,反复朗读后,把自己的感受标注在旁边。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⑴有感情的朗读你勾的部分,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组员从朗读、感悟上进行评议,并可以围绕句子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见解。
3、全班交流
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朗读的感情就有多深,请同学们先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你的感受。你可以一个人起来朗读,还可以邀请同伴一起朗读。
围绕以下句子进行指导,教师相机板书: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就是凡人毛泽东的悲伤。哪些词语让你读出了主席的悲伤。
从重点的字词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会方法,同学们今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感知人物的内心。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读:生朗读。
读完这个句子你的感受是什么?(毛主席非常悲痛)
你从哪些词语感觉到了主席的悲伤。(喃喃 紧锁的眉头)
喃喃是什么意思?(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那你能把主席的喃喃朗读出来吗?
我只听到你读了两遍,但喃喃是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怎样读才叫喃喃,你能再读一遍吗?
板书:主席锁眉语喃喃
(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赴朝时,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a、这一部分的心理活动描写特别精彩,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全班读旁白部分。
齐读: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谁知竟成了永别!
一生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齐读: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一生读:……
b、老师与学生合作读
师再读:作为一位六十多岁的父亲,主席听到爱子殉职的消息,饱受着剜心地疼痛,作为我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完全有特权将爱子的遗体运回国安葬,他却与百姓们将心比心,他打消了将儿子运回国的想法,像是自我安慰地说——
生读:……
师:一位伟人,一个国家的主席把自己当作了人民中普通的一员,他真是一位——(能谈谈你的感想吗?)
(4)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到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点文稿放在上面。
(4)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你从哪里读出了主席一宿没有睡觉,哭了一夜呢?
看来文字引发了你的思考。我们读文章就要边读边想象,不但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板书:一夜长泪未成眠
(五)拓展
过渡: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1、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板书已然成为了一首诗,请四人小组合作在板书的最后补上两句句话,赞扬主席对儿子的爱和博大的胸怀吗?
2、学生汇报
过渡:请问你们组怎么补充的,请将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岸英殉职传噩耗,
主席锁眉语喃喃。
踌躇满怀痛抉择,
一夜长泪未成眠。
(学生补充)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 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 悲痛──快乐
【词】
眷恋 永别 平平安安 情不自禁 自我安慰
踌躇 黯然 狂轰滥炸 光荣殉职 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亲人的生死离别,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毛主席强忍住老年散子的悲痛,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是“很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但又想到了“更多牺牲了的志愿军战士”。于是坚持把岸英葬在朝鲜,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呀!
一、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连起来
1、岸英是我的儿子。
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儿子死了,我很悲痛。
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主席仰头看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主要描写毛主席的 ,你从中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的含义是_________ __表达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格。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1、这段文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变化过程。
2、句中“一瞬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下意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签字的一瞬间”—“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表达了主席对岸英的____和_____。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两句是 句,生动地刻画出人物_________的变化,
分别表现出: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朗读体会感悟方面,我主要做了这么两点:一是段落研读,体验主席情感变化。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采用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深刻体会人物情感,渗透指导描写人物方法。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二是以读促悟,读中带悟。在反复读中体验毛主席情感的变化和情感和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 在本文的。教学中,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一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加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升华主题。
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还运用到了发言卡,让老师能对学生的发言状况一目了然,也能激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领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但仍还是存在不足:1。当玥希起来交流语段的时候,抛出来的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答案的时候,虽然现场非常自然地处理了,但是一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慌张的!还需要继续磨练自己!板书这一环节,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非常漂亮的板书,觉得这一块还是不够精美!还需要继续钻研!
今天上午,我上了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同志当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光荣殉职后十分悲痛,正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彭德怀老总请求破格将岸英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却要求将岸英葬在朝鲜,毛泽东同志从大局出发,毅然决定将儿子葬在朝鲜。文章既体现了一位父亲痛失儿子伤心欲绝的普通人情感,又体现了一位伟人宽广的伟人胸怀。
备课时,我想既然是体现毛泽东既平凡又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就准备让学生从了解毛泽东的个人事迹和有关诗词入手导入课题。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当学生认识了生字后,我就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感受毛泽东同志特殊的'感情世界。在交流汇报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毛泽东同志的心理活动有关语句,体会他矛盾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最后,激励学生想象:当你读到“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忱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前谈话时,学生只汇报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信息学生一无所知,这当然受学生的信息来源有限所制,课堂气氛显得不够严肃,学生没有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走进文本时,来得有些唐突,感受很多,交流时显得情绪冷淡。当我组织学生感受毛泽东心理活动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读起书来自然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平淡有余,深沉不够。拓展部分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想象出了毛泽东同志那天晚上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整堂课虽然比较顺利地结束了,但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如果现在我还要重上,我想我一定从抗美援朝战争入手,从学生熟知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入手,营造出学生对英烈们无限敬仰的情感。让他们在敬仰中揣摸毛泽东同志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勋鉴、殉职、踌躇”的意思。
2、自学课文内容,了解伟人毛泽东丧子后的常人感情,感受他伟人的胸怀与美德。
3、继续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体会人物品质;学习用细节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胸怀与美德;用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练习写人。
【教学过程】
教案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查阅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
勋鉴──
殉职──
踌躇──
2、读通读顺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3、默读课文,勾画伟人毛泽东丧子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毛泽东虽是伟人,但也有常人的( )心情。
4、默读课文,勾画伟人毛泽东丧子后与常人不一般的语言、动作、神态、思考批准,在对待儿子遗体是否归国作出的非常人的抉择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 )的伟人。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积累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句子、段落。
2、练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特点写写《一位令人___的人》。
一、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要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段与段的联系分段,概括段意:
(1~4)噩耗传来,万分悲痛
(5~8)两份电报,艰难抉择
(9~10)强忍悲痛,写下批示
二、细读探究,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体会伟人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及宽阔无私的胸怀。
1、毛泽东丧子后常人的悲痛:
不说、不吃、吸烟、皱眉、回忆、想见遗体、不信、打湿枕巾。
(失子之痛。)
2、毛泽东丧子后超人的胸怀:
⑴ 彭老总请求运回遗体
⑵ 金日成主席请求葬在朝鲜
⑶ 超人抉择──安葬在朝鲜
⑷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宽广无私。)
三、探讨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细节刻画人物特点。
四、转换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每每念及毛泽东主席的这些诗文,胸中总会不由自主地荡涤起一股恢宏豪迈之气,印象中的毛主席因着这些诗文而幻化成为一个激情飞扬,独领风骚,从不会为儿女私情所困的伟人,近乎一个神。然,伟人也是一个人,只是他们比常人的隐忍力更强而已,他们只不过不惯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显于大众的面前。今天有幸与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从中我们看到了毛主席鲜为人知的温柔细腻情切的那一面。一堂课中,我和孩子们透过文字与毛主席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既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爱子情感,又领略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现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作一下反思。
一、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流程。
备课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流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环节如下:
抗美援朝时代背景、毛岸英个人简介导入,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并感受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的令人惋惜,从而让学生们尽量能体会到毛主席的悲痛之情。
2.目标出示,有的放矢。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4.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5.视频欣赏,深化情感。
6.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7.深情小结。
8.课后小练笔:抓住视频中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一一描述出来。这一环节,既是对人物品质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让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人物描写,效果比较好。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都一致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这个目标,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形式为目标服务。
二、注重语文的工具性,链接应试,主要表现在:
1、概括课文内容方法指导性强,有实效。本文教学,我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毛主席对此作出的批示为线索,把三封电报的内容和毛主席的批示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告知学生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就是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2、确定一个谈体会的模式。告知学生一个特定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本课时,我就给予了学生们谈体会的一个模式:这句/段话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动作描写方法,我从中感受/体会到了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常人的情怀/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伟人的胸怀。
3、抓住文中反问句相机进行反问句式变陈述句式的训练,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句子含义。如: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
4、理解课文, 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为了达成目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然后给予时间让他们交流交流各自的体会,说说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提醒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例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时,学生先抓住重点字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等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带着感受朗读,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然后在体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时,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走进文本,自己朗读,再指名朗读,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三、情感线索引领,充分展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同身受毛主席惊闻噩耗后的心情,我首先给予学生们熟读课文、互相交流的时间,然后我用抑扬顿挫而又不断深入引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伟人的内心,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在充分的配乐朗读重点句段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自然而然把学生们带到了课文悲痛的意境中,朗读起来也就能声情并茂了。为了让毛主席爱子情感更具可感性,可视性,我又设计了视频欣赏、资料补充、深情小结这几个环节,深化情感,加深理解。
2、以生为本,能力为先,读说写三结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奠好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辨等各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学习有了激情、有了思想的灵动。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我的学生们实实在在地受到了6次朗读、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并安排学生课后写写观看视频后的小练笔,训练的点可谓全面,学生的朗读可谓是声情并茂,学生的理解视角多样,学生的表达独具个性,真正把读写结合起来。
关于略读课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段简短而又精辟的论述,向我们指明了略读课教学的方向。
一、“略”而有“度”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主体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但也要把握好“度”。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写法独到,于细节处的描写更是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文中,毛泽东的悲痛、眷恋、踌躇的情感,无不融入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刻画中,所以,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语文涵养,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略读课文要把握“取舍”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选取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 为此,我凭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前面的提示: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化“略”为“移”
张化万老师就如何进行略读教学时曾指出:“略读课文不要只在单一的人文意义的渲染,略读课文略读什么,一定要精心选择课文,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点,其他可删;精讲课文的品读、感悟可以缩减;还要注意学习方法迁�
1、“移”要化形于精导
对略读课来说,在40分钟的有限课堂内,简要教师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择其要点去其旁枝之后,教师的导要能起到有的放矢,抛砖引玉的`作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方法储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收到那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学生通过自读,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但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此时,我加以引导:是啊!整整一天不说话,是有满腔的悲痛不知道怎么说;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似乎弥漫的烟雾能掩盖他心中的苦楚,朦胧间往事涌上心头,他会回忆些什么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激起学生练习上下文,感受到此时主席心中的渴望,此时再读句子,失去爱子的痛便能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点出学习写人的方法,又可以为进一步深入交流作铺垫。
而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的过程中,我将有意的“躲藏”。此时,教师的导逐渐隐退,学生的自读自悟则成为主流。这种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因势利导,游刃有余。
2、“移”要升华于“巧练”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动之情已然充满心间,这时,我将借助文中的简单而深情描述的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
引导:主席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透过这泪水,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是悲痛?是眷恋?又或是踌躇?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活动,写一个小片段,写下主席这难眠的一夜。
如此训练,就可让略读课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不足之处
教学之后,我也明显感受到了一些不足。一是在朗读感悟环节,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但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进行个性化感悟。二是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教师分析还是过多,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太少,没有很好地做到把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不够深刻。三是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没能及时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