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课文有两个自然段,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课文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针对文体特征来教。
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不会的生字和停顿,范读后出示划分好的节奏让同桌互读,接着出示生字,同桌互相学习生字。在学习生字环节我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学习“锦”这个字时,我让班上名字含着这个字的学生站起来说,顺势告诉孩子们学习字的方法。在翻译课文时,学生们小组合作翻译,然后个人展示。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后,让生画出杜处士得到画后的反应,牧童看到画后的反应。最后明白苏轼的观点,并引导生活中。发散学生思维,课堂效果较好。
针对艺术熏染来教。
以苏轼写的两首提拔,图文并茂的'方式导入课文,将乾隆为《斗牛图》写的两首题跋作为结尾,再用《斗牛图》贯穿于全文,将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体裁文章,集中整合教学,同时,这也是以一篇文章为切入点,对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特别是将中国“题跋”、书画文化不断进入学生课堂,起到艺术的熏陶。
针对学习方法来教。
在课堂学习中,我试图通过“一篇”来教“一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古文字词的方法、正确断句的方法,自己去通过比较发现古文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学会表达,所以课中设计了多处语言表达的训练,如结合课文阅读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人有云:放牛当问(),画画当问(),题跋当问(),()当问()。”的语言运用,将“会表达”进一步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学、导法、导练。希望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杜处士珍藏了唐代著名画家戴嵩作的《斗牛图》,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了画中的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文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孩子们总是喜欢小动物,喜欢同龄人,喜欢似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如何让学生走近这样一个离他们年代久远的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吧。
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